查看原文
其他

微信号 wxslmz 功能介绍 文学沙龙以弘扬人民文学艺术为己任,是诗歌、散文、小说、剧本、书画等文学艺术爱好者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。         泉溪,原名熊家荣,哈尼族,70后。从事过清洁工、大学驻校诗人等。鲁迅文学院第31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,诗刊社第28届青春诗会代表。出版作品集六部,获奖若干。系中国作协会员、云南省普洱市作协副主席,专事写作。 一个写作者的“身份证”密码        刘潇潇的故乡让人神往,那里除了山高雾大外,还有许许多多稀奇的事,比如乌骨鸡、当归、青菜……你以为我神聊,他的故乡,连一棵棵硕大的青菜都有自己的节日——青菜节。还比如满山的石头,满山的民间故事和一些纯朴的山民。我一直喜欢着那个地方,他的家乡,远近闻名的大芦山。        先认识的刘潇潇是写小说的,圈内人都不陌生。他以普洱森林为背景所创作的动物故事,在上海《少年文艺》等杂志刊发,就被多种媒体所转载……他乐此不彼地写了许多年,成就了《众猴渡峡》这样一部小说集,也成就了他跨文体写作后的诗集《秋风辞》,而认识会写诗的刘潇潇是后来的事。        一个写作者,有一个徜徉各种文学群域的“身份证”,这是他的通途。在互联网时代,写作已是举手之劳的事情。许多写作者相互模仿、复制、拼贴,马上就有大批量的作品上市。其实更严重的还不是写作者之间的这种“相互速成”,他们更多模仿的都是在文坛上已经功成名就的大腕,所以,当我们在网络或纸媒上读到他们的作品时,总会读出这种异样的“味道”——这是张三的徒儿,那是李四的跟班。而刘潇潇的写作是接地气的,他一直坚持着一种小地方的写作,以故乡、以他生活的林区、以他生活的普洱,以小地方写着大世界。        刘潇潇的出场让我欣喜若狂,我看到了我意想中的诗歌出场。他的诗歌有着高密度的信息量,有着地域的、行业的、生态的、甚至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特点,让你一下子得到一种诗歌阅读的“饱和感”。我不是在给他贴“标签”,他是个不用贴标签的写作者。他一首首关于故乡、动植物、人情冷暖等诗篇就是明证。        当下,我们所见的文学,常常被置放一些大词,似乎只有如此,你的作品才有境界、格局、思想、视野……我常常也被这些大词吓晕,常常回不过神来。好在刘潇潇的诗歌是拙朴的、安静的、不动声色的,甚至看不出诗歌的颜色来。        我就这样记住了刘潇潇的一些诗歌,比如《秋风辞》、《工友们》、《杀猫》、《国有林》、《一棵树的倒塌方式》等,这些诗歌让我找到生活与生命中的痛感。人活着是要能找到痛感的,进而你才会感恩!感恩世间的万千事物。        一个怀揣“身份证”的人,是值得信赖的人。这样的人,我们能在人群中找到他,而要破译密码,你只有认真阅读他的作品,此外别无他法。        我这样说,绝无抬高刘潇潇诗歌之意。相反,他的诗歌有着诸多不是,诸多的“诟病”,甚至拙朴到“忍无可忍”的地方,正如有人说,他的诗歌散,像散文、散文诗,词句无章法,没有抒情特质,没有审美感,等等,这些都是他诗歌中的“非质成分”,他在探索诗歌创作,但你无法不承认他在写诗。在诗歌的现场,他像条深海里的鱼,潜游着,将抵达他要去的地方。        刘潇潇诗歌的独特,还表现在一种在野的,民间的,往往被人忽视的一些人物与事物上,故而在手法上,他既是一种“跨文体写作”,一首诗你可以采取多种文体视角来阅读,小说、散文、寓言、童话等。只有如此,你才能认识到他的真面目。因“跨文体写作”的多元化倾向,他的诗就表现出强大的震撼力,而他的诗歌文本就成了现实生活的载体。在《故乡赋》一辑中,他所写的大芦山是个小地方,他只懂得写小地方的人与事,他是个不知道世界的人,这让他更安静,他不是那种“世界主义”的虚妄写作。        刘潇潇是个生活阅历丰厚的人。他在大芦山出生、读书、当村官,然后在云南三木木业有限公司一线当营林工人,一干就是十年。十年间,他在森林里观察动植物,山路间构思,融入工友与民工中,在深夜微弱的手电筒光下趴在床板上读书、记笔记、创作,实属罕见。所以他熟悉工友、民工、飞禽走兽、一棵树的脾气。活了上百年的树伐倒了,他反思、内疚、悲悯,就用这些诗记录了下来,成全了他敏感的内心世界。从众多的诗篇来观之,其实他又是个自然主义的、生态文明范畴的诗人。        这一点让人心生敬畏!         后  来        你离开,我已经转身,后来        火车来了。挟裹着尘埃的铁锈味儿        敞开了俗世的怀抱欢迎我进入        它们的内部世界,那一年我刚好18岁        后来,火车在滇西的小镇上        卸下了木料,卸下来的还有煤块        食盐、邮袋。我就像邮寄中的口袋        逐渐地脱轨而去,逐渐地把你遗忘        再后来,我被幽灵似的大雾        挟持到水边或者浓荫之中        一千条通向你的道路都已被封死        犹如越来越明快的死亡之秘被我解开        (选自《山花》2006年第4期)        在中国当代文坛上,海男是以诗人与小说家的双重身份在场的。多年来对她作品的阅读中,她给我们留下一个深深的疑惑,她仿佛是一个语言的自恋狂,在她的诗歌和小说中,你可以轻易嗅到一种来自生命体验中对语言纠缠之后的喜悦,她把语言打碎、揉捏、抟和,再让它以新的面容出现。我们甚至这样认为,这是她写作的快慰之一。《后来》写的是一种情感生活的体验,三节诗中反复出现“后来”,是某种生活的告别。诗中的“滇西小镇”、“火车”是诗人曾经情感经历的见证。“一千条通向你的道路都已被封死”,这种告别的无奈、绝望情绪弥漫开来,使“后来”一词更加缠绵,更加缠绕人心。在海男所有进入我们阅读视野的诗歌中,这是一首比较容易看清作者意蕴的诗歌。        这首诗,首先可以从它的篇幅体例上来解读,或者称之为诗的外观表征。她的诗,篇幅短小的不多见,这首是个例外。短小的诗给人一种轻巧感,亲切感。这两种“好感”,同时也能给读者营造出轻松谐和的解读氛围,使读者的理解渐入佳境。其次,当我们进入诗歌内部时,另一个词汇不能轻易放过——火车。这一意象完全具备了替代“人生”或“命运”等这样的命题。 “海男是最为突出的、反抗传统的女诗人。她内向而又敏感,羞涩而又狂放。现实生活中的一丝微风都会在她心中卷起狂潮。她的诗,几乎都是直感的倾诉,潜意识的流露。内心深处的孤寂与失落、灵魂中的躁动与忧伤,成了她诗歌抒写的主题……也许正因为海男的诗有着女诗人所少见的奇特而又狂放的情感,因而当她的诗在《诗刊》《诗选刊》《人民文学》等全国性的刊物上发表之后,立即引起了诗评家的关注,称她是第三代诗人的女性代表。(冉隆中、李丛中《流淌过往的文学时光——云南当代文学简史》)第三,海男的诗中常常呈现出比喻的日常性。诗中的“火车”、邮寄中的“口袋”、幽灵似的“大雾”等等都是生活日常化的体现。通常情形下,比喻的使用更能让语言达到陌生化效果,但她的高明之处是,她使用的比喻是生动而幽深的,而不是生涩和坚硬的,这就很容易唤起我们对日常生活的种种联想,其中隐匿着若隐若现的深度抒情。这样的写作倾向依然可以在她2009年度发表的诗篇中得以延续,如《边疆文学》第3期发表的组诗《女人的炼金术》中《这些裙角飘起来了》、《紧贴着脸,然后在呼吸》、《女人因拥有厨房生活而充满了活力》等诗篇。从海男大量的诗篇来看,她形成了自己风格化的写作倾向,有非常鲜明的个人语言特征,同时具备非常智性化的思辨向度。也可以这么说,解读海男的诗歌,我们离不开这三个关键词:羞涩、狂放、自恋。 【当代诗人】泉溪(哈尼族):蓝色底 【当代诗人】泉溪(哈尼族):在人间(三首) 【当代诗人】泉溪新作《低语》 【当代诗人】泉溪原创:北京的爱情(三首) 【当代诗人】泉溪原创:人间记(组诗) 【当代作家】泉溪散文:边地书(三章) 【当代作家】泉溪原创:回望(散文诗四章) 【当代诗人】泉溪原创:澡堂(外四首) 【当代诗人】泉溪原创:在拉祜山上(组诗) 【当代诗人】泉溪原创:天上曲水(组诗) 【当代诗人】泉溪原创诗三首 【当代诗人】泉溪阳光碎片(组诗)   诗人泉溪:关于春天的话题   当代诗人泉溪:小时光(组诗) 作家泉溪:诗歌或电影视界中的哈尼梯田 责任编辑:河汉女   雪儿 执行总编:水木·顽石·四月天 总编:木子(相思枫叶丹) 总编微信:tiantian19890902         1、唯一投稿信箱: 241618280@qq.com 作品+简介+照片+微信号,请在邮件主题处注明“原创授权文学沙龙”,否则不予受理,两周未刊发,可自行处理。谢绝微信、QQ投稿;谢绝抄袭、一稿多投、违法及侵害他人权益内容,文责自负,与本平台无关。         2、“赞赏”金额少于10元不结算(含10元);超过10元,2/3为作者稿费,1/3用于平台运转和发展,无赞赏则无稿费,发表后第四天结算,后续赞赏不再发放,不同意此规则者请勿投稿。稿费红包24小时不领取,视为自愿赞助平台。         3、编辑部有文稿编排、版面设计权利,不负责校阅修改文稿、不提供制作预览。发表20篇以上的作者,可申请制作个人微刊文集。         4、本期已获授权,转载请联系我们。 赞赏 人赞赏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